专注高端智能装备一体化服务
认证证书

新闻资讯

【兆恒机械】刻蚀设备的一些基本知识

  • 点击量:
  • |
  • 添加日期:2022年08月12日

1.基本原理

前道的晶圆加工包括十余道工艺,有氧化、扩散、退火、离子注入、薄膜沉积、光刻、刻蚀、化学机械平坦化(CMP)等。其中最关键的三类主设备是光刻机、刻蚀机和薄膜沉积设备,价值占前道设备的近70%

 

20214168289654087.jpg.png

 

刻蚀工艺顺序位于镀膜和光刻之后。简单来说,刻蚀机的作用就好像是雕刻中的刻刀一样,利用光学-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、物理等刻蚀方法,将晶圆表面附着的不必要的材质进行去除,留下的就是晶圆所需要的材质和附着在其上的光刻胶。然后再多次重复上述步骤,就可得到构造复杂的集成电路。

 

按照刻蚀工艺划分,其主要分为干法刻蚀以及湿法刻蚀。由于干法刻蚀可以实现各向异性刻蚀,符合现阶段半导体制造的高精准、高集成度的需求,因此在小尺寸的先进工艺中,基本采用干法刻蚀工艺,导致干法刻蚀机在半导体刻蚀市场中占据绝对主流地位。

 

而按照被刻蚀材料划分,可以分为硅刻蚀、介质刻蚀以及金属刻蚀。目前由于下游的需求场景较多,介质刻蚀机与硅刻蚀机的市场占比较高,成为市场主流。

 

2.刻蚀与光刻的区别

有些对工艺不熟悉的业者,很容易将刻蚀机与光刻机混淆。事实上,这两款设备的工序和作用完全不同。

 

业界有个简单的比喻:如果把芯片比作一幅平面雕刻作品,那么光刻机是打草稿的画笔,刻蚀机是雕刻刀,沉积的薄膜则是用来雕刻的基础材料。光刻的精度直接决定了电路的走向和尺寸,而刻蚀和薄膜沉积的精度则决定了光刻的尺寸能否实际加工。

 

原理说来简单,但设备的实际研发难度还是很高的。不仅因为芯片制造工序多、精度要求高,还因为电路之间是立体存在的,上下堆叠、左右间隔,而宽度也小到纳米级别,其结构放大无数倍来看比整个北京城的街道都复杂。

 

全球刻蚀设备的竞争格局

近年来全球刻蚀机市场规模有显著提升。从SEMI的数据来看(图1),2016年以来全球刻蚀机市场持续增长,其中2018年市场规模已经超过百亿美元,达到103亿美元,同比增长11.96%。预计2019年全球刻蚀设备市场仍会以十位数以上的同比增速发展。

 

刻蚀设备市场规模显著提升的原因有多方面,其中最关键的两点:一是全球半导体产线资本开支提升,尤其是中国近年来建设大量晶圆厂以及存储产线,带来大量刻蚀机需求;二是由于晶圆代工以及存储产线工艺优化,带来刻蚀工艺需求的持续提升,进而对刻蚀机本身需求增长。

 

市场的强健增长,自然会吸引不少厂商来分一杯羹。但事实上,刻蚀机与大多数半导体设备一样,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行业,市场高度垄断。

 

1.国际巨头的成长路径

根据预测,2019年全球刻蚀机市场份额由三家国际厂商瓜分,来自美国硅谷的泛林半导体(Lam Research)占53%,位于日本的东京电子东京电子(Tokyo Electron)占19%,同样是美国硅谷的应用材料(Applied Materials)占18%。尽管近年来刻蚀行业的后起之秀如雨后春笋,但这三家国际巨头仍共占全球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。

 

总体来看,这些国际巨头通常专注某一领域做大做强,再并购整合其他业务,从而日积月累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。

 

1)泛林半导体

1980年华人工程师David Lam创办了Lam Research。从公司名就可以看出,泛林具有与生俱来的研发基因。凭借对最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单纯追求,泛林在创办第二年就推出了第一款刻蚀机产品——AutoEtch;第四年便在纳斯达克IPO上市。

 

“巨大的成功”也让公司过早地走向了多样化的道路。在90年代,泛林将业务拓展至CVDFPD(显示面板)领域。这并没有让公司做大做强,反而分散了公司的业务焦点。泛林的市值从1995年的30亿美金跌到了1998年的4.5亿美金。

 

痛定思痛!1998年后,泛林将重心重新放在了刻蚀设备优势的夯实上,同时兼顾多产品的研发,最终逐步走出阴霾。2007年以后,公司在刻蚀领域的地位无可撼动,这才重新将业务拓展至清洗和CVD等领域。2019年泛林全年营收约95亿美元。

 

2)应用材料

同样位于美国硅谷的应用材料也具有极强的研发能力。官方资料显示,应用材料每年在研发上投入20亿美元,团队成员中30%为专业研发人员,平均每天(包括星期六和星期日)要申请四个以上的新专利。

 

作为半导体设备领域的老大哥,应用材料在1974年通过收购企业,将业务拓展至硅片制造领域后,也经历了连续三年亏损的“滑铁卢”。 所幸1977年新上任的 CEO 决定出售硅片业务,专注半导体设备的研发,公司才重回增长轨道。直到90 年代以后,应用材料通过一些列收购将业务扩展至量测、CMP等领域,成为拥有产品线最全面的半导体设备龙头。2019年应用材料的营收为146亿美元。

 

3)东京电子

东京电子是日本第一家半导体制造设备厂商,最初的定位是实现国产化。虽然东京电子的成长路径远不如前两家波澜壮阔,但它们对于研发的投入绝不缩水。2018财年东京电子研发费用约1200亿日元(约合80亿人民币)。

 

足以见得,在半导体设备行业中,相比于全平台式布局,深耕细作的策略更具成效。因为刻蚀设备作为三大主设备之一,进入客户产线后可拥有一定的话语权,甚至更容易地影响客户对其他设备的采购。

 

2.中国厂商后来居上

事实上,我国企业在入局刻蚀设备之初,一定程度上参照了国际巨头的成长模式,集中力量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研究。目前来看,刻蚀机尤其是介质刻蚀机,是我国最具优势的半导体设备领域,也是国产替代占比最高的重要半导体设备之一。

 

此外,国内存储产线的大举兴建以及“大基金”的持续投入,预计刻蚀设备有望率先完成国产替代。

 

一方面,以长江存储、紫光集团、合肥长鑫、福建晋华等为代表的国内存储企业正不断扩大相关产线,在各类设备采购上有大量的资本支出,并且越来越青睐于国产设备。例如长江存储在介质刻蚀机、氧化设备、清洗设备等都有高于15%的采购比例。

 

另一方面,虽然“大基金”一期投资相对集中在晶圆制造(代工)、芯片设计等中游领域,但国内主要的刻蚀设备企业均得到大基金一期投资,因此业界均期待大基金随后在刻蚀设备领域的投资。

 

值得提醒的是,5nm刻蚀机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国产5nm芯片可实现全面量产。因为刻蚀的前一道工序——光刻,其国产设备仍然处于90 nm光刻的水平,与世界最先进的7nm制程相距甚远。因此,想要打造一个全制程国产化的 “中国芯”,光刻与刻蚀工艺的齐头并进尤为重要。